广受认可——
从“毛头小子”到“专家”
2016年6月,“神威·太湖之光”一举成名后,很多人慕名而来,寻求合作。乔宇是2017年进入应用平台开发部的。入职不久,他所在团队接到了上海一家发动机生产企业的合作项目。
出乎乔宇意料的是,他第一次与上海方面的人见面时,对方竟是一脸不屑。原来,无锡中心的这支团队平均年龄不到30岁。瞧着一张张稚嫩的脸,客户心里没底:这群“毛头小子”能行吗?
一年时间,团队不仅出色完成了项目,还顺手帮对方解决了一些技术难题,结项时,对方改称他们为“专家”。“我们的团队逐渐受到认可,合作项目也越来越多了。”乔宇说。
从2016年6月20日平台开放以来,国内外多个应用项目通过使用“神威·太湖之光”获得突破,诞生了100多项应用成果,涉及气候气象、海洋、航空航天、生物、材料、高能物理、药物、生命科学等众多领域。
“神威·太湖之光”成功实现对“天宫一号”回收路径的精准模拟,20天完成了原本需要12个月的计算量;“千万核可扩展大气动力学全隐式模拟”可以让天气预报精确地推测出下一分钟一公里范围内的气候详情……
尽管取得了这些亮眼的成绩,团队成员们仍在马不停蹄地奋战,为的是让运算再快一些。
最近,刘钊在忙一个项目——对500年来全球大气和海洋数据进行模拟。根据计划,这个项目将耗时1年。“后来,我们又不断对算法进行优化,预计三四个月就能完成这个项目。”刘钊说。
在“神威·太湖之光”不断创造奇迹的同时,很多人将目光投向了背后的应用团队:这是一群怎样的人?
聚集人才——
在高铁上写完博士论文
甘霖是国际电气和电子工程师协会“高性能专委会杰出新人奖”获得者,是摘得该奖的首位中国学者。
攻读博士期间,甘霖加入了“神威·太湖之光”应用研发团队。有两个多月的时间,他几乎每周都要往返北京和无锡一次,单程5个小时,这成为甘霖宝贵的论文写作时光。
甘霖回忆说:“高铁座位舒服,干扰也比较少,很适合写文章。”他的博士论文,大约3/4是在高铁上完成的。有意思的是,一次,他的邻座是一位地球物理勘探领域的教授,交谈一番后,他还收获了一些论文修改意见。
2016年初,即将博士毕业的甘霖,拿到了几家企业的工作邀请,工作环境和薪水都很诱人。那时,“神威·太湖之光”的应用研发工作也走到了关键节点。是去企业,还是留在“神威·太湖之光”应用团队?甘霖选择了后者。“能将个人努力和国家科学进步联系在一起,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。”甘霖说。
很快,在导师的带领下,甘霖与团队其他成员一起来到无锡,开始为国产超级计算机打造属于自己的应用。
甘霖说:“年轻就是我们最大的优势。我们有足够的时间去尝试,10个想法里只要有1个是对的,就能创造出巨大的变革。”
为解决特定领域专业人才短缺的问题,无锡中心推出一种全新的机制——与应用单位共同成立专题联合实验室,实验室负责人由应用方学科带头人担当,无锡中心提供计算与应用支持。
杨广文认为,超算是一门交叉性很强的学科,“要让不同专业方向的科研人才聚集在一起,合力干一件件大事。”
“神威·太湖之光”大事记
2015年底,国家并行计算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完成“神威·太湖之光”的研制。
2016年6月,“神威·太湖之光”荣登“全球超级计算机500强”榜首,此后连续四次蝉联第一。
2016年11月,基于“神威·太湖之光”的“千万核可扩展全球大气动力学全隐式模拟”项目获得“戈登·贝尔奖”。
2017年11月,基于“神威·太湖之光”的“非线性大地震模拟”项目获得 “戈登·贝尔奖”。
资料来源:国家超级计算无锡中心
声明:
凡注明“来源:世界互联网大会”的所有作品,版权均属于本网。稿件注明来源非本网作品,均转载自其它媒体,不代表本网观点,本网不对稿件内容真实性和图文版权负责。